【選擇好玩具,培育好孩子】
資料來源:張溢明先生/主席/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

聖誕至農曆年間,均是孩子從家長或親友獲得形形色色玩具禮物的「黃金旺季」。玩具不僅是孩子們成長歷程中的伙伴,更在啟發智力發展和創造力方面有重要的輔助角色。玩具的目的在於豐富兒童的遊戲體驗,而孩子即使沒有「玩具」仍會玩耍,例如找上樹枝、石頭、水樽等,或者找其他任何可以讓於他們進行想像遊戲和角色扮演的物品。因此,玩具只是遊戲的「工具」,以提升遊戲體驗、使其更有創意和更豐富。

玩具能「幫助」遊戲,而遊戲則是孩子、特別是幼兒學習的方式,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生活技巧、認知發展知識和身體技能的途徑。無論參與何種形式的遊戲,只要孩子投入其中,就總會有一些學習。各式各樣的玩具中,積木和微型模型(即miniature,例如小獨角獸、「煮飯仔」器皿等)是兩種與高質量遊戲有關的玩具,前者有效激發孩子的創造力,後者則讓他們參與想像遊戲(imaginary play)、角色扮演、或進行與他人合作遊戲(cooperative game)。此外,教育局編訂的《家長教育課程架構(小學)》中特別提到,家長可以利用家中或社區資源(如公共玩具圖書館)為子女選取切合其發展水平的各式各樣玩具或小組件。適合小學生的玩具包括:建造工具、棋類和其他涉及規則、技巧和策略的遊戲、科學設備、手工藝材料和話劇表演和講故事的道具等。

既然玩具協助孩子進行遊戲,而遊戲又有助孩子學習,那麼當家長為孩子選購玩具時,就要思考不同玩具為孩子帶來什麼的想像或學習,因為孩子在遊戲中既獲得認知和心理上的正面啟發,同時亦可能對孩子產生潛在負面影響。例如某些玩具可能含有負面信息或暴力元素,如一些模擬武器而引發孩子進行激烈的打鬥,少不免會讓人擔心長期接觸這些玩具可能使孩子變得衝動,傾向使用侵略或暴力手段去處理日常解決問題。

據不同媒體報導,近日一種新興「玩具」塑膠「蘿蔔刀」,就充斥於內地、台灣的玩具店、文具店和校園,網購平台亦可以輕易選購,亦有報導指該玩具開始在香港的校園出現,並讓師長擔心其意識和危險性。其中一個網購平台上更將塑膠蘿蔔刀介紹為「『減壓玩具』,非常適合惡作劇和搞笑」。有一些家長可能會說:「小朋友玩玩具槍,不一樣就有負面信息、隱含暴力嗎?」,同時即使家長從來沒有為孩子買玩具槍,他們總能找到方法把某物變成槍,當他們想玩槍,他們就會假裝擁有一把槍(例如間尺、水樽、甚至手指)!

其實不論是蘿蔔刀還是玩具槍,除了其本身的危險性,更重要是孩子遊戲背後的信息,「煮飯仔」玩具中的刀具用作模擬切食物,玩具槍可能是「兵捉賊(一項講究勇氣與策略的遊戲)」中的必要工具;但如果蘿蔔刀就是讓孩子「減壓、作惡作劇和搞笑」,就肯定不符合「玩具為遊戲工具,以促進孩子學習」的定義,其附帶的可能暴力元素和負面影響,就難以說得過去了。

挑選玩具是一項深具意義的任務,家長宜透過明智的選擇,確保孩子在遊戲中得到正面的啟發與學習,以發展出積極正面的個人能力與價值觀。